人到中年到底要不要參加同學聚會?
人到中年到底要不要參加同學聚會?
說起同學聚會,有人喜歡,有人排斥。向往者往往因為,人到中年,生活安逸了,開始貪圖熱鬧,希望能在同學聚會時,跟老同學杯酒言歡,重溫當年的美好。排斥者則有可能,在過去參加過的同學聚會,不但未能勾起多少美好的回憶,反而因為種種原因,感覺身心受到了傷害。
這一點,不管是身邊一些過來人的“現身說法”,還是當下流行的各種視頻的“大力渲染”,都讓人看到:同學聚會帶著難以言說的人性暗傷,一不小心就會被裹挾進去。既然如此,那就不要在人到中年時,奔赴一場大型的同學聚會。
把攀比之風,從群里搬到了線下
在朋友圈里,經常會看到一些人曬照和炫耀,有人曬出自己在澳洲的海灘上,悠閑愜意曬太陽的樣子;有人曬出自己喝下午茶的照片,不經意露出手腕一截名表;有人曬出一大束玫瑰和奢侈品禮盒,配文“感謝親親老公送的禮物”。
這些情況從一個側面表明,在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,炫耀和攀比成了雋永的主題。
而同學聚會,則把炫耀和攀比從線上搬到了線下,讓人們能夠更加具象、直觀地進行比較。
一場同學聚會是熱鬧而盛大的,所有人聚在一起推杯換盞、談天說地,但大多都是基于現實的比較。
男同學開的豪車牌子,女同學手上的名牌包包;男同學的升職經歷,女同學的老公職業、兒女成績,都是拿來攀比的話題。
這樣的攀比,比來比去,終究只是虛無。跟人比贏了,只會讓人得到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,不會增加銀行卡上的余額數字;跟人比輸了,則會傷筋動骨、身心俱疲。
時過境遷,人是會變的(他非他,你非你)
上學的時候,天南海北的同學們聚在一起,因為年齡相仿、眼界相近,擁有著太多的共同話題,在一起會覺得很快樂。
但是畢業會步入社會,同學們像候鳥一樣飛向四面八方,在不同的風土人情、不同的工作環境、不同的生活氛圍里,培養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格局眼界。而當他們帶著不同的思維和想法重聚之時,他們的三觀會產生一場巨大的碰撞,曾經的美好和溫暖,都成了一段被封存于時空中的過往。
心理學研究認為,在沒有碰面之前,人對于已經分別的人,會覺得加倍的好,對于那些已經經歷過的事情,會覺得格外溫情。
換句話來說,校園時光無論好壞,都會籠罩在一層玫瑰色的濾鏡里面,被修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。
這種舊日的幻想是如此的浪漫、如此的溫柔,但是當你真正地走入一場同學聚會,人世間輾轉流淌過的一切回憶,都在不經意間一路往西,縱然落花有意,流水已是無情,只能感慨一句:相見,不如懷念。
有些人可能還比較幸運,遇到了幾個好朋友,一如當初的模樣,依然還能夠嘮嗑感興趣的話題。
但是大多數人并不那么幸運,只能做到各自安好。
人到中年參加同學聚會時,才明白,“物是人非”“曲終人散”這些古詩詞中的成語,正被演繹得如此真實和生動。
聚會,可能只為一個“利”字
人過中年,已經不再像是年輕時那樣單純美好、浪漫多情,很多人已經活得更加現實,看透世間人情冷暖,他們所需要的不再是單純的友情,更是一種利益關系。
來到一場同學聚會,很多人不是為了單純的敘舊,而是為了籠絡人脈。跟當教師的老同學套套近乎,想著解決自己孩子上學的問題;跟當領導的老同學拉拉家常,為了領教升職的秘訣……
如果收入不高、身份普通、權力不大,出現在這樣一場同學聚會上,可能就會被人冷落和無視,或者自慚形穢。
明明是彌足珍貴的大型同學聚會,卻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大多數人的負擔:“混好”的有“人情負擔”,“混差”的有“尊嚴負擔”。
人到中年,激情已經變成了過眼云煙,在社會的名利場中浸染了一圈,頭上染了風霜,腳下浸了泥土,縱然進行再多的同學聚會,也找不回當初在校園里的感覺。
所以,只能選擇沉默,能不去則不去。
綜上所述,人到中年,沒有必要參加那些大型的同學聚會,也沒有必要對往日的同學情誼抱有太大的希望,過好自己的生活、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,至于其他的,真的無須太在意。
當然,有一些同學聚會是一定范圍內的小型聚會,都是自己熟悉的人,這樣的同學聚會依然可以參與,因為它已經隔絕掉了那些不純粹的因素,只留下小部分的精華。理想有多豐滿,現實就有多骨感,對于曾經的同學情誼,我們還是要保持寵辱不驚、泰然自若的心態和境界,正如范仲淹在《岳陽樓記》里的那句千古名言: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- 上一篇:同學聚會如何把難請的人,請來? [2022-03-14]
- 下一篇:一張同學聚會職位圖告訴你:讀書的重要性 [2022-03-14]